爱上海

爱上海

楚辞读后感2篇

|

时间:

2018-05-28

|

【easyproofreading.com--诗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楚辞读后感一

我很喜欢读《楚辞》,因为它令我感动,令我陶醉。众所周知,《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起,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笼罩着,诗歌则处于寂静时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宋玉。他们创作了《楚辞》,“楚辞”和《诗经》截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不重自然现实,而重主观抒情,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秀丽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纯朴,而是弘博丽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当中,我读懂了很多。

在楚国逐渐衰落、腐败的过程中,他仍坚守着,他公正廉洁,一心为国,但却在奸臣小人的污蔑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辞读后感二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

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楚辞内容梗概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延伸阅读
1、潇洒是一种得意的心态,好比一日看尽长安花;潇洒是一种豪迈的激情,恰似醉卧沙场君莫笑;潇洒是一种无畏的勇气,所谓我自横刀冲天笑。2、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作文基础知识
2020-04-28
1、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2、《西游记》真是部脍炙人口的中国名著。3、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作文基础知识
2020-04-24
沁人心脾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香味让人感到适宜。下面是关于沁人心脾的近义词的内容,欢迎阅读!【沁人心脾的拼音】:qìn r作文基础知识
2020-03-28
褒义词等同于正能量,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下面请看沁人心啤的相关解析。沁:渗入,浸润。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舒适。形容感人至深。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作文基础知识
2020-03-21
歌咏的近义词是什么?1 歌颂,吟咏;歌唱 2 诗歌,歌曲。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歌咏的近义词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歌咏【读音】:[gē yǒng]【释义】:1 歌颂作文基础知识
2020-03-12
静谧,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为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出自三国(魏)嵇康《琴赋》。以下是静谧的反义词介绍,欢迎阅读。作文基础知识
2020-02-25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每天都听到同学们书声朗朗,教他们明白些人生道理与知识,将他们培育成祖国新的栋梁。我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于祖国的碧海蓝天之上,守护话题作文
2020-02-20
民工 一个悲伤的称呼 写下这个词汇:很心酸 说出这个称呼:很悲伤这个词汇早被定性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这个称呼注定他们成为社会最底层的“杰出代表”民工在词典里解考试作文
2020-02-14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作文素材积累
2020-01-03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无论是上海卷还是全国卷对考生来说都是较难把握的部分,而且有时失分较多。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诗歌答题分类的要点与方法,希望有助于广作文素材积累
2020-01-03

图文推荐

  • 推荐访问